诸葛瑾劝降相关内容

三国演义七十六回2、关羽败走麦城,诸葛瑾前来劝降,关羽断然拒绝,怎么...

关羽是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竭力渲染的一个人物,他英雄一世,死得也很壮烈。关羽败走麦城,苦苦盼望上庸救兵,却不见丝毫的动静。手下只有五六百人,多半带伤,而且城中无粮,难以坚持,众人性命危在旦夕。此时,东吴使者诸葛谨来劝降,关羽正色答道:
吾乃解良一武夫,蒙吾主以手足相待,安肯背义投敌国乎?城若破,有死而已。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,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,身虽殒,名可垂于竹帛也。汝勿多言,速请出城,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!
这一番话,说得大义凛然,掷地有声,尤其是“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,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”两句,足可以名垂青史。
接下来,关羽夜间与关平带着二百余人突出北门,一路冲杀,战朱然,败潘璋,且战且走,最后中了埋伏,被绊倒坐马,这才最终被擒。孙权亲自劝降,又被其痛骂,断然拒绝了他的劝降,最后不屈而死。
这就是《三国演义》中第七十六回和第七十七回中关羽被害的经过。关羽英雄末路,却仍然是威风凛凛。但这样的写法,和历史中的真实相去甚远。
首先,关羽拒绝诸葛瑾劝降的一番对答,并不见于史书记载。不管是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还是《诸葛瑾传》都没有提到诸葛瑾劝降的事情,那番大义凛然的慷慨陈词,也就无从谈起。
其次,关羽拒绝孙权劝降,历史上也并无此事。《三国志·关羽传》注引《蜀记》中,倒是可以看到此事的一点蛛丝马迹:
权遣将军击羽,获羽及子平。权欲活羽以敌刘、曹,左右曰:“狼子不可养,后为必害。曹公不即除之,自取大患,乃议徙都。今岂可生!”乃斩之。
孙权竟然有过招降关羽的想法,因为手下人反对,并举出曹操招降关羽、却最终使关羽成为其心腹大患的事例来说服孙权,最后促使孙权将关羽杀害。这是《蜀记》的记载。...

3977

关羽被困麦城,诸葛瑾前来劝降,为何不趁机将他挟持?

关羽忠义,行事光明磊落,不愿挟持诸葛瑾来毁自己名声,而且顾及诸葛亮的面子,也不会为难诸葛瑾。...

14553

三国演义+劝降+失败

周瑜派诸葛瑾劝降诸葛亮……
好多好多例子,一般都是刘备这边的人被人劝降却因忠义…而导致劝降者的失败!...

2955

东吴派诸葛瑾来劝降,关羽为什么坚决不投降

东吴不是汉室正统,按照当时的道德体系来说,降吴是万万不能的,是一种侮辱。 加上关羽自恃清高,从来都看不起东吴,岂能投降?!
对于降吴可以“以退为进”的说法,没有可操作性,当初为报答不杀之恩在曹操麾下效力是名正言顺,而为偷袭得手的东吴效力实在难看,名不正言不顺,关羽岂能为之?
就算来日揭竿而起重夺荆州,也会被他人所耻笑!
可见一代军事大将,名声是何其重要!...

13627

诸葛亮诸葛瑾诸葛延之间是什么关系

诸葛瑾是诸葛亮长兄,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。前者是兄弟关系,而后者只是远亲关系。

1、诸葛瑾(174年-241年),字子瑜,汉族,琅邪阳都(今山东沂南)人。三国时期吴国重臣,诸葛亮之兄,诸葛恪之父。

经弘咨推荐,为东吴效力。胸怀宽广,温厚诚信,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,称为“神交”,并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。建安二十五年(220年)吕蒙病逝,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,驻守公安。孙权称帝后,诸葛瑾官至大将军,领豫州牧。

2、诸葛诞(?-258年),字公休,琅邪阳都(今山东沂南)人。三国时期魏国将领,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,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。在魏官至征东大将军。曾与司马师一同平定毌丘俭、文钦的叛乱。

之后因与被诛的夏侯玄、邓飏交厚,且见到王淩、毌丘俭等人的覆灭而心不自安,于甘露二年(257)起兵反对司马昭,并得到东吴的支援。甘露三年(258年)二月,诸葛诞被胡奋所斩,夷三族。诸葛诞麾下数百人,全部拒绝投降而被杀。

3、诸葛亮(181年-234年10月8日),字孔明,号卧龙,徐州琅琊阳都(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)人,三国时期蜀国丞相,杰出的家、军事家、外交家、文学家、书法家、发明家。

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,诸葛玄死后,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。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,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。形成三国鼎足之势,又夺占荆州。建安十六年(211年),攻取益州。继又击败曹军,夺得汉中。

蜀章武元年(221年),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,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,主持朝政。蜀后主刘禅继位,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,领益州牧。勤勉谨慎,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,赏罚严明;与东吴联盟,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;实行屯田政策,加强战备。

前后六次北伐中原,多以粮尽无功。终因积劳成疾,于蜀建兴十二年(234年)病逝于五丈原(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),享年54岁。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,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。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。

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《出师表》《诫子书》等。曾发明木牛流马、孔明灯等,并改造连弩,叫做诸葛连弩,可一弩十矢俱发。诸葛亮一生“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”,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。

扩展资料

轶事典故

蜀主八剑

据《古今刀剑录》记载,章武元年,刘备在金牛山采得铁矿,铸造八柄宝剑,一把刘备自己佩戴,其余七把分别赐予刘禅、刘永、刘理、诸葛亮、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。每把剑都取了好听的名字,并让诸葛亮在剑上铭字。

蜀汉灭亡后,蜀主八剑一直下落不明。后来诸葛亮佩剑章武剑被李师古所得,李师古将此剑据为己有,并改名师古剑。

相关发明

诸葛亮在四川地区深得民心,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现代仍有头戴白布的习惯,据说就是为诸葛亮戴孝,历时一千多年。

在高承《事物纪原》中,有记载诸葛亮南征班师时,正遇风起,不能渡河,孟获说这是猖神作怪,只要用人头和牲畜祭祀,便会风平浪静。但诸葛亮觉得用人头太残忍了,于是用面粉搓成人头状,混上牛、羊等肉去替代,名为馒头。(又有一说,馒头乃张飞征蜀时发明)。

另外,相传诸葛亮担任军师中郎将时,因解决粮食问题,向百姓询问了当时名为“蔓菁”的野菜的种植方法,并下令士兵开始种蔓菁,补充军粮,后世便把这菜称为诸葛菜。

亦有传说指诸葛亮另有一儿诸葛怀与一女诸葛果。在晋朝时曾召录汉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职,但诸葛怀推辞,自给自足,在家终老。而诸葛果则相传在成都西南乘烟观修行和成仙升天。

在山区的居民过去要放送消息,会施放孔明灯,相传是诸葛亮传下来的。在云南(三国时南中之地),佧佤族有传说指诸葛亮曾教他们祖先盖房子、编竹箩;傣族传说指当地的佛寺大殿屋顶就是仿照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,又有说诸葛亮南征时发明一种铜鼓,称为“诸葛鼓”,白天做饭,晚间可敲它作警报。

而现有许多俚语,如“事后孔明”,意思是等到事情过后才发表各种高论,自以为先知;也有“三个臭皮匠,胜个诸葛亮”,意思是指形容集体智慧的伟大。

孔明择妇

荆州名士黄承彦听闻诸葛亮想要结婚,就去找诸葛亮对他说:“听说你要选妻,我家中有一丑女,虽头发黄、皮肤黑,但是其才华可与你相配。”于是诸葛亮便答应了这门亲事,迎娶黄承彦之女为妻。

诸葛亮娶丑妻的事情遭受到了当时人的嘲笑,并因此流传说一句谚语,叫作:“莫作孔明择妇,正得阿承丑女”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诸葛瑾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诸葛亮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诸葛诞

...

2125

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什么关系?

诸葛瑾与诸葛亮是兄弟关系,对三国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,诸葛武侯与诸葛瑾是亲兄弟,“虎”是大哥,“龙”是弟弟。

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是个望族,同时出了两位优秀的人才,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二人一个在东吴任大将军,一个是蜀汉丞相。

诸葛瑾在年轻的时候经鲁肃推荐,成为东吴效力。诸葛瑾胸怀宽广,温厚诚信,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,在他的协助下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。

这两兄弟之间虽属不同的军事集团,但是他们的兄弟之情还是很深的。还记得经长坂坡刘备大败之后,诸葛亮只身过江到东吴求助,一见到诸葛瑾就立刻跪下,给兄长施大礼。就算诸葛亮那么有名,面对兄长,礼节仍然是不敢怠慢半分。

出于手足之情,在公事上,尤其是涉及到东吴和西蜀间的利益的时候,诸葛瑾和诸葛亮还是分得很清楚的。

...

12892

展开全文